宋有蘇軾傳詩一首,云:「乘興不辭千里遠,放懷還喜一樽同。」
「乘興」一詞,最早出自《世說新語.任誕篇》之「雪夜訪戴」。
描述書聖王羲之第五子,王徽之於深夜裡乘興訪友戴安道, 卻在抵達朋友家門後不見其人而返,事後被問及時回應「吾本乘興而行,興盡而返,何必見戴?」。
「乘興」一詞,自此多有用於詩詞中;指情之所至而動,但行動本身目的反成其次,只為過程盡興的名士灑脫之情。不求結果, 只為舒達得趣,正是「乘興院」成立的初心。
而東坡居士一生嗜茶,性格曠達豪邁,更暗合了「乘興院」希望傳達給賓客的訊 息。
玩賞雅件、品評香茗,與友同樂。無論是何種因緣使我們相聚於此,「乘興院」皆希望往來的賓客們一同「乘興放懷」。